在這片廣袤無垠的草原之上,有著一處規(guī)模宏大、人數(shù)眾多的匈奴營地。
放眼望去,穹廬密密麻麻地分布著,宛如一片白色的海洋。
而就在這數(shù)萬人的營地正中央,靜靜地矗立著一座古老滄桑的土城。
土城經歷了漫長歲月的洗禮和風沙的侵蝕,其原貌已難以清晰辨認。
城墻顯得有些殘破不堪,許多地方都出現(xiàn)了坍塌的跡象。
那些曾經堅固無比的墻體如今變得搖搖欲墜。
尤其是在一些拐角處和城門附近,破損更是嚴重。
原本應該是高聳厚實的城墻,現(xiàn)在只剩下了斷斷續(xù)續(xù)的幾段。
再看向土城的正門位置,那里本應該是一扇大門,但此刻卻變成了一個觸目驚心的巨大豁口。
昔日的繁華與熱鬧似乎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煙消云散,只留下了這座破敗的土城孤獨地佇立在風中。
在其城中一排排整齊的帳篷豎立在其中。
此處古城便是受降城。
這里也見證了從匈奴強盛走向衰落的過程。
檀石槐崛起之后,鮮卑取代了匈奴草原霸主的位置。
將匈奴徹底趕出了漠南草原,霸占了最為肥美的草場,進而也將觸手伸入了河西之地。
三十多年的荒廢,使得受降城早已經沒有了之前的原貌。
從前建城的木材還有城門或是被拆走燒掉,或是成為了鮮卑人帳篷的制作材料。
這也是時隔數(shù)十年匈奴再一次回到受降城。
而此時駐扎在受降城內的便是匈奴單于羌渠的王庭駐扎。
匈奴不同于大漢。
大漢為君主制。
而匈奴更像是聯(lián)盟制。
單于雖然表面上有控制整個草原之名,但實際上,還是要論實力說話。
單于是匈奴的最高統(tǒng)治者,由攣鞮氏世襲。
在單于的世襲體系之下,還有幾個匈奴大貴族。
呼衍氏、蘭氏、須卜氏,丘林氏這四個姓氏都是匈奴極為高貴的姓氏,歷代擔任著輔政大臣左右骨都侯。
除了左右骨都侯之外,匈奴剩余貴族權貴體系還分為左右賢王,一般是由匈奴單于的親眷擔任。
左右谷蠡王,左右大將、左右大都尉、左右大當戶,負責軍事和政務。
左右大且渠:主掌政務或戰(zhàn)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