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就像是……冰晶中的火焰。”
“嗯?”
女人含著笑抬起頭,任憑琉璃般的陽光鍍在眼睫上。
“……”
“洛翎,文學(xué)不是世人想的那么廉價的。我們不能隨便說兩句對仗的話,就叫它‘創(chuàng)作’,你說對嗎?”
少女輕輕嗯了一聲。
“你之前說的對,他們天生就擁有太陽。”她接著道,“可如果,一朵鳶尾連在暗夜中都不愿意生長,那她注定,連月光都觸摸不到?!?/p>
明媚的日光里,明嫻合上了鋼筆的筆套:“所以——我們縮小答案范圍,再試一遍,好嗎?”
她說這些話時,語調(diào)溫柔。
洛翎忘記了那天自己的回答,忘記了這段記憶有多么久遠(yuǎn)。
但些許溫柔的告誡,她至死難忘。
事實(shí)上,洛翎認(rèn)為明嫻是一個相當(dāng)獨(dú)裁的人。這也是當(dāng)今社會上對她最多的評價。
而在更多的時候,《余燼》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世人的看法。
但是,極少有人知道,這首詩是未完的。
“‘無聲算不算回答’不是最后一句嗎,老師?”少女沉吟良久,最終問道。
明嫻用鼓勵的目光笑了笑,不說話。
于是洛翎也只能作罷:“首先,這是一首充滿意象的詩——‘夢見暴雨落下它流浪它卻偏偏為我抵達(dá)’看似在說雨,實(shí)際隱喻了一種更加遠(yuǎn)大的志向?!?/p>
她的目光下移。
“‘虔誠的篆刻’應(yīng)指代名垂青史,‘俯身叩首’指一種群體性臣服?!?/p>
“最后引出‘雪原與盛夏’,以一種俯視的姿態(tài)發(fā)問——雖然本質(zhì)上是沒有回答的問題,但答案明顯是‘不’,無聲并不算回答。”
“——因此,您是希望雪原與盛夏都為您和鳴?!?/p>
明嫻沒有說什么,只是溫和地看著他:“那么,為什么說是悲哀?”
洛翎想了想,說:“因?yàn)椤酄a’,燦爛且輝煌,盛大而悲哀?!?/p>
“不論是人心所向,還是山海和鳴,都只是一片羽毛的黃粱一夢罷了——像瑣碎卻華麗的夢,夢醒時分,現(xiàn)實(shí)總是無比悲哀的。”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