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(dāng)圣旨傳至府衙,新任京兆尹嘆了口氣。
他不是牛黨之人,自也不會受此牽連,但看見昔日長官平靜地躺在面前,落得這樣的下場,也不免唏噓。
辛彥是個極溫柔的人,不知是不是老年喪子的緣故,他總是對年輕人格外和藹。
腦海中閃爍著舊日的回憶,他終究還是不顧危險,暗中運作,才沒有讓辛彥身著囚衣,勉強保住了辛彥臨刑前的最后一絲體面。
但他終究無法避免昔日上司的身體被牲畜肢解。
他甚至沒能為這位亦師亦友的上司扶棺。
他的頭顱還是被懸掛與鬧市口,被人觀賞。
那一天,長安下了一場暴雨,但雨水沒能澆滅那些冤屈與憤恨。
牛黨此時被強壓下的怒火,只會讓下一場黨爭變得更加殘忍。
說是斬其黨羽,但唐君明白,那些已然式微的牛黨不能就此滅亡。
他還需要他們繼續(xù)幫他維持朝廷的平衡。
所以,最后死的竟也只有那個企圖為上司收尸的年輕人。
這場鬧劇就此暫告一段落。
得到消息后,最為痛苦的莫過于荀忠。
他努力地想從紛亂的思緒中理出一個頭緒,卻最終無能為力。
事情到底是怎么發(fā)展到這一步的呢?他不清楚。
但他的信念卻不會被一次失敗澆滅。
既然事已至此,不妨就讓這場業(yè)火將那些蛀蟲燒個精光,他如是想到。
在他的眼里,只有光復(fù)大唐的信念,至于這其中會造成多少犧牲,他從來不在乎。
但對于這位官場新人來說,整頓錯綜復(fù)雜、派系林立的政局,還是太難了。
他就如辛彥、唐君期待的那樣,走上了與李相對抗的道路。
他不知道,未來為大唐插上最后一把尖刀的,正是此刻的他自己。
與長安的陰森恰恰相反,此時的崇政殿里,正是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。
因為水利的有效治理,少了江浙這個重要糧倉的吳國,今年的春稻產(chǎn)量比去年還多了二成,原本沸騰的民怨一下子平息了下來。
而且,因為真切感受到了官府的幫助,百姓也都心甘情愿地將增產(chǎn)的糧食上交,這也就意味著,官府收到的稅賦,是去年的兩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