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那是他這個當(dāng)學(xué)生的沒好好學(xué),罰你做什么?去吧,弘暄就在隔壁念書,你替我去瞧瞧他有沒有偷懶,好好盯著他讀書?!必返i讓他把茶碗一并端過去,“等會我和你四哥談完事,就過來找你?!?/p>
胤祥本就是跟過來認門的,忙答應(yīng)一身,起身出去了。
等胤祥出去,又讓何保忠在門外侯著,屋子里只剩下胤禛與他二人,胤礽才嘆道:“你這么急過來,我心里就知道,只怕是沒好消息?!?/p>
“二哥料得準(zhǔn)?!必范G神情也不輕松,點點頭,便將查到的事一一道來。
戶部連年官銀虧空,要有兩個原因。
一是養(yǎng)兵。胤禛從靴筒里拔出來一本折子,里頭是他算的賬:“朝廷每年軍餉開支就要一千七百多萬兩白銀,占了全年錢糧賦稅的四成之多。若是這筆銀子能養(yǎng)出一支驍勇善戰(zhàn)的精兵來,也未嘗不可,但……”
胤禛沒說下去,但胤礽已經(jīng)明白了。
之前善撲營的缺人就是一個縮影,八旗兵走的是兵民合一、軍政合一的路子,這種路子放在草原上、放在蒙古部落上都不會有何差池,但入關(guān)后,繼續(xù)用八旗的體制,就有些不相宜了。因為八旗養(yǎng)兵不論打不打仗都發(fā)軍餉,有時候是銀子,有時候是糧食,有準(zhǔn)許八旗圈地,名義上是叫他們自耕自食,實際上卻是養(yǎng)出了一群不事生產(chǎn)的地主老爺來。
有軍餉供養(yǎng)、還有佃戶田畝,可還是有吃山山空、入不敷出的八旗子弟,貪圖享樂已成了一種風(fēng)氣,揮霍一空便借錢過日子,還不起債便向旗主、皇帝求告。皇阿瑪去年曾經(jīng)兩次撥發(fā)庫銀代償八旗子弟的債務(wù),頭一次從戶部撥了六百四十余萬兩,第二次六百五十五萬兩。
“他們得了軍餉,未置寸產(chǎn),反而衣食靡費,不過一二載又蕩然無存?!必范G搖搖頭,“這樣下去,國庫遲早要被這些蛀蟲吃空的?!?/p>
但是八旗兵政根深蒂固,他們就是靠著八旗打進關(guān)來的,要動軍餉就是動了大清的根基,必然會爆發(fā)極大的沖突與抵制,而且八旗兵丁乃是世襲的,人生人,朝廷要供養(yǎng)的八旗兵越發(fā)多了,先帝時期八旗兵只有8萬甲,如今已有十二萬甲了。
而且朝廷正是要對葛尓丹用兵的時候,更不可能從這上頭想法子。
“還有一件事……”胤禛又道,“各地吃空餉、虛額名糧已經(jīng)積習(xí)難返,各省大小武職官員都吃空額,名冊上又若千萬兵,實際上兵伍不足正額三分之一。您放在戶部的主事程世福悄悄把這事和我說了,這筆空額實際上戶部早知道,但皇……皇阿瑪默許了,武官品級本就低些,便特許作為武官的養(yǎng)廉銀子用的,只是空額吃起來欲壑難填,許多無關(guān)在軍內(nèi)謀私肥己,這下是從官到兵都腐敗不堪了。”
胤礽嘆了一口氣:大清的官制向來是文高武低,文官的品級從正一品到從九品,一共有十八階,但無關(guān)從一品到正七品,只有十二階。武官晉升之路一直都低于文官,俸祿也比不上文官。不讓武官爬得快,是為了防安史之亂、杯酒釋兵權(quán)之類擁兵自重的禍亂重演,但行伍沒有好處,誰當(dāng)武官?皇阿瑪才會想了這么個法子來防著人人棄武從文。
這幾件事都不是一時能解的,皇阿瑪也未必不知道,只是他難以根除,只要八旗在,就會有這些腐敗之風(fēng),但那吃空額養(yǎng)廉銀,是可以想別的法子去改的,但也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了的。胤礽覺著皇阿瑪總在抑制貪腐上頭一向睜一只眼閉一只眼,大而化之,在他心里只要貪官能干,也未嘗不能不用。
胤礽卻覺著如今天下大治,能人輩出,若不是真的不可替代的人才,何必要去將就貪官?若是他為政,必要清貪腐!國家連銀子都沒了,底下老百姓的日子又能有多好?錢既沒到皇帝的口袋,也沒在老百姓的口袋,想也知道全進了那些貪官污吏、財主地主手里。
那這究竟是愛新覺羅的天下,還是那些世家門閥、地主鄉(xiāng)紳的天下?
“除了養(yǎng)兵,其二便是漕運?!必范G從另一只袖子里又抽出一張小小的地圖來,稻米都產(chǎn)自江南,大量的糧食需要靠江南供應(yīng),水路船運比陸運要便捷快速得多,漕運便孕育而生。自大清入關(guān)以來,無不積極清理運河,設(shè)漕運官兵護糧。但只要是運糧,就有損耗,于是火耗就越加越多,原本朝廷規(guī)定運400萬石,加上預(yù)估路上的損耗,就要運500萬石。
但真的有這些損耗么?一條漕運上下那么多節(jié)官吏,還不是他們說損耗多少是多少?而除了長江,中原那頭的漕運就得依靠黃河,這條母親河是什么暴躁脾氣誰不知道?年年決堤、年年改道、年年淤塞,要治河又得費大銀子。
之前胤禛被太子派去工部學(xué)了兩年的水利,深知其中弊端叢生,而且這弊端不是從大清開始的,在前明就已經(jīng)難以維持,只是清承襲明制,屢經(jīng)廷議,終無良策。
胤礽聽完這兩件事,果然面色沉重,因為這兩件事,都是大事,也是大清兵防越發(fā)孱弱的根子,但他和老四都沒辦法去動這兩件事,這不知要觸動多少人的利益,皇阿瑪也不一定有決心在這時候改。
還有什么事既不傷筋動骨又能立竿見影?
胤禛心里也知道這些說出來無濟于事,只是他不得不說,他甚至在想:日后有一日,二哥登基,是不是就能把這些蛀蟲趕出去了?他有心改革弊政,卻被縛住手腳不能施展抱負。
兩兄弟談?wù)摿税胩?,卻只能相顧而嘆。
隨后十三領(lǐng)著弘暄進來了,見兩個哥哥都愁眉苦臉,不由問道:“怎么這么沉悶?二哥,四哥,弘暄課業(yè)都做完了,如今宮里建院子吵鬧,我?guī)ネ忸^滑冰去?!?/p>
胤礽點點頭。
隨著幾個孩子大了,明年弘晳也要挪出來讀書,穿堂那邊的院子就不夠用了,太子妃去跟皇阿瑪說過,先給幾個孩子擴建個兩進的院子,然后因為阿婉跟太子妃提過,所以順道給后罩房也再擴一進,這工程從去年年底開始的,到現(xiàn)在毓慶宮里頭還敲敲打打個不停。
胤禛卻突然靈機一動:“二哥,可以讓他們還錢!”
胤礽愣了下:“嗯?”
“您不知道,咱們兄弟幾個出宮建府,都跟戶部借了銀子,否則內(nèi)務(wù)府連木頭都湊不齊。不僅是皇阿哥,就是朝堂百官,也借了不少官銀,你一萬兩我二萬兩,湊一湊,總能湊出點銀子來,而且皇阿瑪許官員籌借官銀,卻是限期要還的,但許多人拖著不還,或是還一半再借一半也有的,馬齊那老家伙估計自己都沒還清呢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