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實的人類與虛構的角色之間,究竟有什么區(qū)別呢?
盡管聽起來或許有些突兀,但這卻是少女前半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。
……也許,是與這個世界之間的連接吧。
歷經漫長的思索,她最終得出了這樣的結論。
一個人從誕生的那一刻起,便與這個世界建立起了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——生下自己的母親、養(yǎng)育自己的父親、一起長大的朋友、并肩學習的同學……除此之外,世界上還有無數(shù)或具體或抽象的存在,都在無聲地證明著“我”的獨特性。
正是這些連接,讓一個人成為了獨一無二、無可替代的“自己”。
然而,少女卻失去了這份連接。
她沒有屬于自己的過去。
多年前,她在一場火災中失去了親人,身份和自己的記憶。
當她再次睜開雙眼,映入眼簾的只有醫(yī)院冰冷而蒼白的天花板。周圍的一切在她眼中都陌生得可怕,醫(yī)生、護士、還有……她自己。
警方推測,她和家人可能是來這座城市旅游,卻不幸遭遇了那場災難?;馂默F(xiàn)場被燒得面目全非,沒有留下任何能夠證明她身份的線索。那時候的身份信息系統(tǒng)還不完善,也沒有知情者能提供關于她身世只言片語的信息。
事后始終沒有親戚來認領她,所以她覺得,她大概是被拋棄了吧。被這個世界,亦或者是過去的“自己”。
雖然后來被一家福利機構收養(yǎng)長大,但她對這個世界始終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疏離感,對她的新名字新身份也完全沒有實感,就像是一件借來的外衣,穿在身上,卻從未真正屬于自己。
每當凝視鏡中的自己時,她都感覺那好像是另一個人。
醫(yī)生說那大概是一種自我身份認知的缺失,但表現(xiàn)得又和傳統(tǒng)的病癥有些不同,所以只給出了長期觀察和干預治療的保守建議。
隨著時間流逝,她逐漸適應了新的生活,但卻始終融入不了這個世界。
于是,她開始喜歡上了看書。
沉浸在書中的世界,可以讓她不用在意自己是誰,完全融入到書中的故事中去,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。那些虛構的世界,仿佛為她提供了一個避風港,讓她得以逃離現(xiàn)實的空虛。
可正因如此,當一篇故事落幕,回歸現(xiàn)實世界之后,那份錯位的空洞感便會加倍洶涌地襲來。所以,她明白這大概只是一種逃避,并不能算是喜歡。
她感覺她的自我就像是一張空白的紙,既沒有鮮明的性格,也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,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,只是日復一日地“扮演”著在生活,像是一場沒有終點的循環(huán),單調而重復。
因此她覺得,自己今后的人生,或許也只會在這樣的循環(huán)中繼續(xù)下去吧。
直到夏日的某一天,她在圖書館里遇見了一個人。
……
“需要幫忙嗎?”
一個陌生的男孩子向她搭話。
直到兩秒鐘過后,少女才意識到這件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