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們之中不少人曾遭御史彈劾,對李琪此刻的處境感同身受。
這些御史,仗著風(fēng)聞言事的權(quán)力,肆意攻訐,即便彈劾錯了,一句“臣只是聽聞”便可推脫干凈。
就像今日陳寧這般,只想全身而退,毫無擔(dān)責(zé)之心,實在可恨至極!
是以李琪之言,瞬間激起了百官的共鳴。眾人目光齊刷刷投向御座,期盼能借今日之事,廢掉這令人厭惡的特權(quán)!
然而,不等皇帝開口,已有大臣接連出列,厲聲指責(zé)李琪。
此言一出,無異于捅了清流言官的馬蜂窩。六科給事中、十三道御史紛紛出班,矛頭直指李琪。
李琪心知這是動了他們的根本,若無風(fēng)聞言事之權(quán),這些七品小官便失去了震懾力。
但他面無懼色,冷笑一聲:“我何曾說過不準(zhǔn)御史言官彈劾?諸位何必如此激動?難道沒了風(fēng)聞言事,爾等就不能為君分憂,為大明盡忠了?大明朝堂是處理國家政務(wù)之地,豈容爾等在此相互攻訐,沽名釣譽?”
李琪一番話,駁得御史們啞口無言。
陳寧攀誣李琪的例子就擺在眼前,明眼人都看得出他彈劾的動機不純。
如今苦主反擊,他們又能說什么?理虧的,正是他們這些言官!
正當(dāng)?shù)顑?nèi)氣氛凝重之際,一個意料之中卻又身份微妙的人站了出來——御史大夫劉伯溫。
他并非為陳寧出頭,而是為了整個言官體系。
若失去此項特權(quán),品級本就低微的御史,如何能有效監(jiān)察百官,履行憲臺之責(zé)?
“陛下,”劉伯溫聲音沉穩(wěn),“風(fēng)聞言事,自古有之。其源流可溯三代,經(jīng)周、秦、漢發(fā)展,定型于兩晉,成熟于唐、宋。正因其在糾舉不法、懲治貪腐上有積極作用,方得歷代沿用?!?/p>
“當(dāng)然,李琪所言亦非全無道理。御史風(fēng)聞言事,確需加以約束?!?/p>
劉伯溫話鋒一轉(zhuǎn),顯出公允,“臣下朝后,愿與同僚共議,擬定一套新的科道彈劾章程,務(wù)求杜絕攀誣構(gòu)陷之弊,使御史言官不致淪為黨爭之器!”
這便是劉伯溫。
剛正不阿,唯求大明昌盛,百姓安泰。
李琪看在眼中,心中暗嘆一聲。
遇上這樣的人,實在令人無話可說。
敵我難辨,直擊要害。
這,便是劉伯溫。
他心中裝著的,只有江山社稷,黎民蒼生。